Sunday, December 26, 2010

这是谁的城市



这是谁的城市
张 昕
《东方早报》2010年12月22日

去过俄罗斯圣彼得堡的游客可能都会感叹这座城市的美丽,尤其是老城区中心几个世纪积累下来那些老建筑在涅瓦河畔构成的迷人城市天际线。正因此,自2006年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提出在圣彼得堡修建新总部大楼的计划以后,围绕这座大楼将如何影响圣彼得堡的城市形象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平息。

  俄气公司是俄罗斯国家控股的天然气行业垄断企业,四年前该公司提出在圣彼得堡老城区东部,隔着涅瓦河、面对斯莫尔尼大教堂的地方建设自己公司的新总部。此后通过国际招标,确定了英国一家设计公司提供的方案。方案里后来被命名为“阿霍塔”中心的77层主楼,高403米,估计造价20亿美元。大楼外观上呈火苗状,与涅瓦河作映衬,寓意水火交融,也代表了在圣彼得堡这个俄罗斯传统文化中心诞生的“新俄罗斯”的象征。
   大楼的反对者认为这样高度和风格的建筑将直接破坏圣彼得堡闻名世界的建筑天际线,而且,现有圣彼得堡城市规划法规中对于中心城区建筑的高度有严格的控制,403米的设计高度是现有允许高度的八九倍,他们对于是否有必要建这样高的大楼表示严重质疑。圣彼得堡市政府最初以“特事特办”方式来应对这样的质疑,自然不能获得反对者的支持。
  此后,围绕大楼前景的争论远远超越了大楼外观和高度的纯技术层面:反对者视大楼规划为统治阶级穷凶极恶 追逐权力的视觉象征,在追问“这是谁的城市”的同时,拒绝接受俄气公司给大楼赋予的“新俄罗斯”象征的意义。随后讨论不断深化,更横跨了圣彼得堡社会阶级 和意识形态上的多重分界线:被边缘化的反对党和以“统一俄罗斯”为中心的官僚统治阶层之间;本地传统的建筑师群体和有国际背景、追求前卫的建筑界新星之 间;满怀浪漫情绪的传统知识分子和那些视原有传统为现代化障碍的新兴资本力量之间。
  在历经过去四年里多轮的争议和反复之后,今年 12月10日圣彼得堡市长玛特维延卡突然宣布:阿霍塔中心在现址的建设计划彻底停止,今后迁往哪里将另议。俄气公司和圣彼得堡政府最终做出的让步是反对方 整合多种社会力量之后取得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的搁置和迁址虽不排除部分是俄气公司本身财政吃紧的结果,但这仍然不失为在政治空间受到高度控制的俄罗斯,社 会力量在重要公共决策中获得成功的一个少见案例。
  回顾过去四年的政治运动过程,关注城市建筑和维护历史风貌的有关社团和专家组织多次召开新闻发布会,申明立场,在城市公共场合数次开展游行和公共宣传,以及不同形式的行为艺术表演。

   圣彼得堡地方上的政党、尤其是执政党“统一俄罗斯”之外的政党也积极跟进,在地方选举和政治动员中把反对阿霍塔中心计划作为重要的政治主张。同时,反对 方也积极争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介入——后者直接提出警告,如果大楼计划通过,该组织将把圣彼得堡从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上撤下。多家民间组织还制作了影音资 料,利用互联网广为散布,并且通过司法程序对俄气公司和圣彼得堡市政府的决策合法性提出质疑,甚至将行政诉讼打到了俄罗斯宪法法院。
  围绕阿霍塔中心展开的“国家-社会”互动过程,其多样、全面和灵活性在俄罗斯实属罕见,对于激发和唤醒圣彼得堡居民的参与意识有重大意义。由于举办包括冬奥会和世界杯在内一系列大型国际体育盛会,在俄罗斯,一场国家主导的“现代化”大戏已经拉开帷幕。在俄罗斯全国上下挥舞现代化旗帜、即将 成为一个日新月异的大工地的同时,如何适度节制资本和政治权力,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保留一些对历史的尊敬和温情,阿霍塔事件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苏联解体之后,圣彼得堡的旧城改造整体上比莫斯科慢了五到十年。恰恰是这慢了的半拍,让圣彼得堡目前还没有重复莫斯科城市改造中大规模鲁莽拆迁、大面积 损毁历史建筑的错误;更没有出现在拆除之后又花大价钱重建“复古”建筑的荒唐结果。城市整体视觉美感,甚至是城市天际线这样看似无从把握的东西又何尝不是 “更美好”的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些为阿霍塔项目迁址努力四年的人们应该为阶段性的胜利感到骄傲——虽然,斗争可能才刚刚开始。



Sunday, December 12, 2010

重回欧洲

重回欧洲

张 昕

《周末画报》
2010年12月

11 月24日在出访柏林的前夜,俄罗斯总理普京应邀在德国的《南德意志报》上发表文章,提出了深化俄罗斯和欧盟一体化的建议。普京提出的具体构想包括:建立一 个从里斯本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和谐的经济共同体(包括取消关税的自由贸易区);建立欧盟和俄罗斯之间共同的产业政策;双方在自然资源和技术领域实现一体 化、在能源领域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在教育和科研领域突出欧洲的领导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合作关系;把取消双边签证作为实现实质一体化的第一步。

普京的这个倡议是近十年来后苏联的俄罗斯展望自己与欧洲的经济关系时提出的最全面、最赋想像力和最直接的一个宣言。这个倡议不难让人联想起俄总统梅德韦杰夫 在2008年4月提出的签署泛欧洲安全协议的倡议,由此俄罗斯的“双头领导”已经分别在安全和经济领域提出了泛欧洲合作和一体化的构想。

就像欧洲国家最初对梅德韦杰夫泛欧洲安全协议倡议的冷淡态度一样,欧洲国家对于普京的倡议也没有给出太多积极回应。德国总理梅克尔在普京文章发表之后就公开泼冷水,提醒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才是当务之急,尤其强调俄罗斯过去几年实行的政策并不是在朝和欧洲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普 京的倡议确实相当超前,但是就在普京发表这个倡议的前一个周末,俄总统梅德韦杰夫在里斯本的“俄罗斯-北约”峰会上也刚刚和北约在安全领域达成了若干合作 共识,包括俄罗斯将参与北约在欧洲部署的反导弹防御系统。鉴于这个被梅德韦杰夫称为“历史性”的突破近在一年之前都是很难想像的,普京的经济倡议也未必就 是天方夜谭。

虽然俄罗斯官方一直强调经济合作地缘上的多元化,但实际上俄罗斯经济仍然高度依赖欧洲。以能源为例,最近几年媒体中高 度暴光的俄罗斯和能源中转国(乌克兰、白俄罗斯)的能源战中,俄罗斯作为能源供应方一直是被描述成为更加强势、始终压制对手的一方。其实,俄罗斯能源出口 对欧洲的依存度比欧盟进口对俄罗斯的依存度要高,俄罗斯对于欧洲这个稳定、富裕的能源需求方的依赖丝毫不比对方对自己的需求低。在制造业领域,梅德韦杰夫 提出的“现代化”方案中,超越能源出口模式,建立俄罗斯制造业和创新产业的新增长点是重中之重。而在普京构想的五点建议中,统一欧盟和俄罗斯的产业政策恰 恰是最富于想像力的,也代表了俄罗斯政府试图通过与欧盟合作,拓展自己在能源领域之外造船、汽车、飞机制造、航天技术、制药和核能等今后重点发展的产业部 门合作的努力。这和近几年来俄罗斯不断提出希望欧洲国家对俄罗斯开放能源基础设施、实现能源领域双方的交叉持股和资产互换的思路也是一脉相承的。虽然这些 方面实质性的进展还非常有限,但是关于其合作可能性的对话从来没有从谈判桌上消失。在上述领域想像中俄或者俄美之间达成类似合作的难度要大得多。

无论是里斯本峰会上的梅德韦杰夫还是柏林会谈上的普京,两人给出共同的信号是:在经过多年的对外封闭和痛苦寻找国际定位的努力之后,俄罗斯已经做出姿态——我们要回到欧洲!

Thursday, December 9, 2010

似曾相识的体育盛会


似曾相识的体育盛会
张昕
《东方早报》2010年12月10日

对于经历过两次申办奥运的中国人来 说,日前俄罗斯获得2018年世界杯主办权之后举国欢腾的场面是不会陌生的。同样熟悉的是俄罗斯在申办过程和申办成功之后对于世界杯意义的阐释,其中最重 要的一部分可以概括成“打破成见、获得认同”。俄罗斯总理普京申办成功之后在苏黎世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说,“历史留下了许多(关于俄罗斯的)成见,但是我 们和外界的联系越多,这些成见消失得也越快。我们可以通过举办类似大运会、奥运会和世界杯这样的大型体育活动来推动这个过程。这些活动也将确保,至少在欧 洲任何有形或者无形的柏林墙都不存在。”
  和中国以及今年举办世界杯的南非一样,俄罗斯把奥运会和世界杯这样的体育盛事作为自己被国际社会(尤其是长期处于权力核心、包括国际体育体系中心的“西方”)认可的一个重要手段。相比之下,作为近期奥运会主办城市的温哥华和伦敦,以及2006年世 界杯的主办国德国都没有诉诸这样的阐释,而是不同程度地强调了“文化多元化”、“大都市主义”这样的概念。北京奥运、俄罗斯冬奥会以及世界杯的申办和筹备 过程都体现了一种希望通过国际体育盛事来获得世界理解、认可的热切期盼,和一定意义上的焦虑。这次世界杯申办过程中还有两个和上述心态完全吻合的细节,中 国人也不会感觉陌生:一是有记者在招待会上对普京提出问题“俄罗斯将如何筹备世界杯以免成为世人笑柄”;二是几乎同时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另一个场合承 诺俄罗斯“将举办最高规格的世界杯”。
  在另外一些细节上,俄罗斯对于承办奥运和世界杯的文化阐释还是和中国有所差别的。俄罗斯和国际体 育领域的传统中心大国之间更加微妙的历史关系,使她没有在体育国际主义背后凸显自己文化特质和民族性的压力——这一点与中日韩申办和主办奥运会的经历颇为 不同。而世界杯的“现代化”功能在俄罗斯这里更是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俄罗斯多位政府高层官员和主要媒体的评论当中,2012 年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峰会、2013的喀山世界大学生运动会、2014年的索契冬奥会和现在确定的2018年世界杯,构成了一个前所未有 的通过国际盛会(尤其是体育盛会)来推动国家全面“现代化”的努力。至于“现代化”的具体含义,现有的评论和构想主要还是停留在具体的经济层面。无论是国 际足联的技术评估小组还是俄罗斯官员自己都承认,在现有的设施准备上,俄罗斯远远落后于其他申办国——甚至还不如现在正在准备2012年欧锦赛的乌克兰和 波兰。俄申办报告中计划的14个主办城市的16座比赛场馆中只有一座是现成的(莫斯科的卢日尼基运动场),其余都需要新建或者是在原有场馆基础上大幅重 建。14个主办城市中除了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之外,还有飞地加里宁格勒和不为人所知的城市萨兰斯克。由此延伸出在俄罗斯欧洲部分对道路、酒店、机场、通讯等 基础设施的全面提升,尤其是对莫斯科和圣彼得堡这两个首都城市之外的诸多“二线”城市,其辐射效应将远远超过集中在索契一处的冬奥会。
   俄政府在给国际足联的报告中提出的世界杯政府预算是100亿美元,而俄罗斯主要媒体的估算普遍超过这个数字,从200亿到500亿美元不等。今后8年,世 界杯无疑会成为俄罗斯政府的重中之重——尤其是2010年选举后上台的新政府——世界杯的总投入和得到的关注肯定会超过索契冬奥会,无怪乎有些俄罗斯媒体 已经把世界杯称为俄罗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现代化项目。
  不管失意的英国人如何质疑国际足联选择俄罗斯是否有暗中交易,最近几届奥运会和 世界杯主办国家的选择多少印证了奥委会和国际足联对于新兴经济体的重视,也是两者对体育之“现代化”功能的信心所在。现在就要看俄罗斯如何来操作和实现这 个庞大的现代化项目——当然包括普京做出的“为国际球迷在世界杯期间提供俄国内免费交通”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