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为何慢待奥巴马?
周末画报 2009-08-07
奥巴马首次访俄,是带着“重启”两国关系的使命去的。对其成果的评价,要取决于事先的期待。如果期望通过这次访问,修复两国之间自小布什执政后期日 益僵化的关系,通过最高领导人之间多层次的对话,建立起个人信任,在两国政府之间恢复进一步对话的机制,那么奥巴马此行达到了预期。他与俄总统梅德韦杰夫 决定,设立美俄总统双边委员会,为政府间定期会晤和磋商打下基础。两人的会面没有太多出彩的地方,不过可谓“热络”。尽管奥巴马出访前公开批评俄总理普京 “一只脚还停留在过去”,他与普京的会面也并未出现僵局,早餐会后,两人还客气地称赞对方。在美俄关系中,最高领导人的私交并非关键因素(小布什和普京私 人关系就很好),不过也算得上正面因素。
如果期待奥巴马此行能在具体政策层面取得重大突破,结果就令人失望。最重要的是削减战略核武器的意向,还有俄方允许美军通过俄领空向阿富汗运送军需。这两项固然意义重大,但在实质性层面,两国关系的“重启”只迈出了非常有限的一步。
值得注意的倒是双方在互动过程中一些微妙的预期差别。和奥巴马上任以来(甚至包括他竞选期间)几次出访相比,奥巴马在莫斯科受到的接待明显更低调, 甚至略显“寒酸”。最明显的例子是奥巴马在访俄第二天发表的演讲,这被白宫定位为奥巴马上任后第三场重要外交演讲—前两次是在布拉格以“构建无核世界”为 主题的演讲和在开罗针对穆斯林世界的演讲—然而此次奥巴马演讲的场合,却是小规模经济学研究生院“新经济学院”的毕业典礼,他面对的观众恰恰是对政治和外 交非常冷淡的一个群体。笔者在该学院做过访问学生,对此有深切体会。此外,演讲地点虽然选在红场边一个由皇家建筑改建成的会展中心,但现场的布置非常简 单,跟此前奥巴马的几个重要海外演讲场所(比如柏林胜利纪念柱前)相比,实在平淡太多。最让美方不满的是,对白宫如此定位的演讲,俄方居然没有安排电视直 播,只由国家电视台进行了网络直播。因此,美国两大报纸《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总结奥巴马此行时都认为,俄方接待规格低于美方预期。
这很可能与奥巴马对普京的批评有关,尤其让俄方不满的是,奥巴马批评普京的同时猛夸梅德韦杰夫,说他是“面向未来的人”,这让俄方认为奥巴马企图离 间“双头鹰”。对此,普京出面说“俄罗斯两只脚都站得很稳”。很难确定奥巴马的批评到底产生了多少负面影响,路透社发现,奥巴马与普京会面时气氛有些尴 尬,普京尽量避免与奥巴马做眼神交流。俄“报纸”网分析说,奥巴马同梅德韦杰夫在一起的时间有七八个小时,与普京会面只有一个半小时,而且日程上原本没有 与普京会面的安排。
如果说接待规格只是政府层面的选择,那么俄罗斯公众对奥巴马态度如何?他们远未像其它国家民众那样狂热追捧奥巴马,在俄罗斯很有影响的“列瓦达中 心”民调显示,对于“奥巴马之行将改善两国关系”这种说法,支持者和反对者基本持平,都在40%左右。在主要吸引自由派听众的“莫斯科回声”电台网站上, 超过70%的听众反对这一说法。俄罗斯公众对于奥巴马个人魅力以及美俄关系前景的冷淡态度,也是“重启”两国关系的重要制约因素。
造成这种态度的重要原因,是俄官方媒体这几年还是把美国塑造成“竭力遏制俄罗斯发展的国家”,尤其在去年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的“五日战争”之后,俄媒 体把美国及其欧洲盟友说成格鲁吉亚的帮凶,金融危机又使俄媒体对美国的批评攻势有所加强。对于奥巴马此次来访,俄媒体上常见这类表述:“纯粹是戏剧里的表 情和姿态”、“富有政治象征意味的游戏”、“如今俄美没什么好谈的”等等。虽然奥巴马提出“在平等基础上”建设双边关系,但俄媒体认为,这不是美国人的真 实想法,而且客观上俄罗斯也没有与美国成为平等伙伴的条件(大概除了核武器方面)。在此背景下,要想让俄罗斯公众对美国的观感来个大转弯,绝非易事。
今年3月,美国新国务卿希拉里会见俄外长拉夫罗夫时,将代表“重启”的红按钮送给拉夫罗夫,作为见面礼。此次奥巴马访俄前,这个按钮在莫斯科市中心 展出,市民可以亲手按一下,找找“重启”两国关系的感觉。然而按钮背后的故事更具象征意义:希拉里当时强调,美方特意把“重启(reset)”一词翻译成 俄语,写在按钮上方,不料拉夫罗夫毫不客气地指出,美方把该词译错了,成了“要价过高”之意。这个小小的外交乌龙事件表明,在双方改善关系的良好意图背 后,仍有诸多误解需要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