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尔科夫的“戏梦人生”
张 昕
《东方早报》2012年3月23日
应中国政府邀请,俄罗斯副总理弗拉季斯拉夫·苏尔科夫将于3月23日至25日访华并出席中国“俄罗斯旅游年”开幕式。这位俄罗斯当代政治中最神秘、最激发人们兴趣的实权人物之一将第一次正式访问中国。
现年48岁的苏尔科夫曾先后效力于俄罗斯三位总统,被媒体称为“普京理论体系的缔造者”和“克里姆林宫的灰衣主教”。早年曾经梦想成为话剧导演的苏尔科夫在尝试过多个不同领域的职业后在上世纪90年代进入银行业,和包括霍多尔科夫斯基在内的诸多富豪建立密切关系,并逐渐找到了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政治公关领域。他擅长开发各种创造性的公关攻势,而且以灵敏的嗅觉捕捉竞争对手的弱点,充分利用媒体打击对手。被称为“宠臣”的苏尔科夫可以根据主人的要求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加之在整合政界和商界资源上能力出众,在90年代以来政治精英内部多次洗牌过程中始终没有倒台。
苏尔科夫于1999年加入当时叶利钦的总统办公厅,是后来决定提拔普京的背后人物之一。此后,苏尔科夫逐渐成为俄罗斯几任总统圈子内部、尤其是普京团队内最重要的意识形态缔造者。苏尔科夫的主要职责集中在重建和经营俄罗斯的公共政治空间:他通过各种干预方式介入政党制度的立法、微观调控选举过程、全面实行对媒体的软性控制。他是组建“统一俄罗斯党”、“公正俄罗斯党”还有包括“纳什”在内几个青年政治组织背后的主要推手。
苏尔科夫也是普京时代提出的最重要理论概念“管理民主”、“主权民主”的主要推动者。他在2006-07年间的几次重要讲话和发表的文章被认为系统阐述了以普京为代表俄罗斯统治精英的基本政治理念。在这些文案中,苏尔科夫重新界定和表达了俄罗斯统治精英心态的三个核心要素:对于政治完整性和集中权力的追求、政治目标的理想化和政治的个人化。对于具体的政治制度设计,苏尔科夫帮助推广的“主权民主”概念强调世界上没有彻底的自由,没有普遍意义上的民主,只有具体的反应了特定国家历史传统、政治文化和人民心态的具体民主形式,而现实中的自由总是“艺术性的自由”。 因为所有具体存在的民主形式都是被“管理”的民主,所以政治人物的重要职责在于如何影响公众使得他们产生身处自由的幻觉,尽管实际上他们始终都处于被管理状态中。
在天才操盘手形象背后的则是苏尔科夫同样复杂的个人世界。和俄罗斯当代诸多政治精英一样,苏尔科夫喜欢幻想自己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形象。他在业余时间写小说、剧本还有摇滚音乐的歌词,他的办公桌上和普京照片并列的还有美国饶舌歌手吐派克·夏库尔、古巴革命者切·格瓦拉和俄罗斯诗人布罗茨基的照片。在盛传是他以笔名写的畅销小说《几乎为零》中,主人公是一个80年代后期对苏联官方说教感到绝望的带有嬉皮士气质的年轻人。小说描写了这个年轻人在移居莫斯科之后在不断的内心挣扎中逐渐成为手段狠毒的公关大亨的故事,这个故事多少也对应了苏尔科夫自己的经历。
俄罗斯长期的异议作家里蒙诺夫称苏尔科夫把俄罗斯政治转变成一个壮观的后现代剧场,在这个变化多端的政治秀场上作为导演的苏尔科夫不断尝试着新旧各种政治模型:一会儿支持极端民族主义团队,然后又可以迅速会见人权组织。苏尔科夫的策略是将任何反对势力长期置于一种猜疑和困惑状态,而这种现实的无可定义既是针对自己导演的这出戏,也是针对导演自己。这种后现代和威权政治操作的微妙结合导致一系列法国后现代哲学家(利奥塔、福柯)等人的文本成为众多培训下一代俄罗斯政治操盘师课程中的新宠,不了解这样的背景我们恐怕很难想像杜马议员会在政治集会上不止一次地引用德里达和拉康,而“主权民主”、“管理民主”之类概念对传统主权、民主观念的挑战也饱含后现代意味。
在苏尔科夫帮助创建的这个后现代秀场里,导演或者公关经理能和任何一个有必要合作的权力中心进行合作:莫斯科的高级画廊可以在指导克里姆林宫的宣传影片的同时展出反政府的艺术作品;某知名导演可以在拍摄了讽刺普京政权的卖座大片之后又加入普京的政党;哪怕苏尔科夫本人也会写讽刺当下腐败的小说和摇滚乐歌词。苏尔科夫导演的秀场里里充满了各种面具和各种姿态,色彩斑斓但是除了对赤裸裸的权力政治与财富积累的追逐之外,核心价值的空洞无味正在日渐凸显。
在2011年底的议会选举中“统一俄罗斯党”表现不佳,苏尔科夫随后离开克里姆林宫、转任负责创新现代化的副总理。这个人事决定是否是为统俄党的选举失败找的替罪羊尚不可知。可以肯定的是,2012年总统选举前后的俄罗斯社会已经出现重大转变,对于改变过去十多年寡占稳定局面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往日政治秀的天才导演正是在这样的背景里被赋予了新的角色,他曾经擅长的公关策略、意识形态训导以及一切都是政治游戏的态度恐怕也需要相应的调整。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