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26, 2009

为历史正名,意欲何为?

为历史正名,意欲何为?

《纵横周刊》2009年5月25日

在部分杜马议员于5月初提出“反否认”议案、要求将否定苏联在二战中作用、平反纳粹主义的言行定罪之后,上周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又成立直属总统领 导的“历史正名委员会”,具体分析和“反击篡改历史、损害俄罗斯联邦利益的言行”。该委员会的成员包括了来自国防部、联邦安全局、对外情报局、文化部、国 家杜马和俄罗斯科学院等机构的成员,其中专业的历史学家有三人。委员会每年将开会两次。目前委员会的权限和工作方式还没有明确,仅仅从人员构成来看,这是 一个行政官员占据主要位置的委员会。如果真的行动起来,该委员会可能会配合议会将要审议的“反否认法”,从立法和行政两条路线对俄周边国家重新评估苏联在 二战中地位的言行给出直接的打击。

  无论是“反否认”法案还是历史委员会的推出都集中在5月9日的二战(或是“卫国战争 ”)胜利日前后,这并不意外。苏联时期的胜利日不仅是象征着战争本身的胜利,并且被诠释成为一个民族涅磐重生的象征。苏联解体之后,胜利日的这个意义一度 被迅速淡化:叶利钦尝试用民主解放这样的旗号来重构新俄罗斯的认同和集体记忆,而普京则逐渐转向中国人所熟悉的以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作为政权合法性和国民 集体认同基础的政策。伴随着去年红场重武器阅兵的恢复,胜利日、二战地位的重新获重视与俄罗斯周边国家针对二战和苏联历史的“修正主义”言说是同步展开 的。如今历史正名委员会的成立——不管最后实际效果如何——都旨在维护这个重获重视的民族统一团结的象征。

  不少分析人 士急忙将这个委员会的成立解释成为俄罗斯政府借清理历史记忆对媒体和学术界设置的变相审查机制。这个担忧目前来看可能有些过分。考虑到这样委员会一级的机 构在联邦政府中的一贯表现,该委员会在未来能够有多少实际作用还有待观察。另一方面,俄罗斯周边国家对于历史的重新解释也确实有需要检省之处——最出名的 包括最近一次乌克兰官方纪念三十年代大饥荒的展览中居然用美国记者拍摄的美国大危机时期的照片作为苏联在乌克兰实施种族灭绝的证据。

   该委员会设置的一个“败笔”—— 也有可能是设立者本身有意为之的结果——就是在组织自身的定位上:如果说“反击”和“应对”篡改伪造历史的定位没有任何人会有异议的话,定位后半段则给人 留下选择性政策的印象:委员会斗争的对象将只是那些危及到俄罗斯联邦利益的行为。但是,如果篡改历史的言行对俄罗斯有利的话呢?只有当俄罗斯政治精英们能 够把该委员会定位中的后半部分去掉,有胆识来面对那些对俄罗斯国家利益可能“有利”的篡改历史行为,俄罗斯才有可能超越胜利日阅兵仪式和对卫国战争的回 忆,在更广阔和深厚的基础上来确立民族认同。

Thursday, May 21, 2009

游走于左右之间

游走于左右之间(俄罗斯青年政治观察三)

张 昕
《东方早报》2009年5月21日

如果nashi(Наши)这样跟官方关系密切的组织可以被视为是“中间派”,那在俄罗斯政治光谱的两端,还分布着众多规模不大、但是主张极端的政治组织,其中绝大部分是以青年人为主体;在这些极端组织之间又存在着既斗争、又融合、甚至相互模仿的微妙关系。

  “国民布尔什维克党”是组织定位上集中体现如此微妙关系的典范。该组织的标志以大红为底色,中间是圆盘状的一片白色,白色部分中间则是一个黑色的镰刀加斧头的图案。我曾经向周围的俄罗斯朋友询问过,几乎所有人都说这个标志让他们既想到苏联,又想到纳粹德国。

  这个组织最初曾以重建包括欧洲、中亚、北亚在内的俄罗斯帝国为自己的政治目标,希望以此抗衡美国的对外扩张和全球霸权。他们对俄罗斯帝国的憧憬 包含着浓厚的斯拉夫主义色彩,但和现政权推行的爱国主义教育以及诸如“我们的”那样的组织所倡导的政治计划不同的是,该组织对现政权同样给予强烈的抨击, 批评政府的官僚体系和法院、警察等国家机器的压迫性质,因此他们的政治话语里又带有明显的无政府主义色彩。由此,红褐两种政治色调在他们的政治光谱里似乎得到了统一。

  这个团队的成员在装束上跟俄罗斯日益盛行的极右翼“光头党”非常相似,但是最近他们又在努力与极右翼组织拉开距离,更希望把自己塑造成左翼的革 命力量。而作为最近“另一个俄罗斯”运动的参与方,该组织又和诸多自由派力量站在了一起,似乎作出一种“永远的反对派”的姿态。

  其他一些左右翼的极端组织之间则呈现出另一种的“相似性”。比如,极右翼和极左翼的一些地下组织在音乐上的偏好非常相似,大量借助摇滚、“朋克 ”文化作为自己的宣导手段。双方在装束上都有趋同的表现:都喜欢黑色,都喜欢用方巾遮住下半张脸,以至于一度在双方成员可能同时出现的场合,大家会默认各 自系不同颜色的鞋带来加以区分。

  同样类似的还有对现状的高度不满和对暴力手段的推崇。“国民布尔什维克党”的成员曾经占领过联邦政府的办公楼,部分成员已经被查出私藏武器。右 翼势力“光头党” 针对外来移民和非斯拉夫族裔人群的攻击已从街头巷尾的偷袭逐步发展到光天化日之下的刺杀。虽然俄罗斯政府在2007年通过了《反极端主 义法》,但是左翼组织还是抱怨政府在执法过程中更纵容右翼极端组织:多起带有种族仇杀性质和针对左翼活动积极分子的刑事案件,要么是久审无果,要么是凶犯 仅以很轻的罪名定罪。在政府一直没能对右翼极端势力有力打击的背景下,各种左翼的反法西斯组织“antifa”内部“以暴治暴”的声音也越来越强烈。

  我曾经由一位左翼组织的朋友带领去彼得堡的地方法院旁听了一起著名谋杀案的庭审。死者是一名20岁的antifa成员,几名嫌疑犯被检方指控涉 嫌参与新纳粹组织。开庭前后,antifa一方的支持者和支持嫌犯的另一队年轻人几次在法庭门口和走道狭路相逢,双方的装束虽然相似,但我至今仍清楚记得 双方对视时那种交杂了极度蔑视和仇恨的眼神,当时让我这个旁观者真的有冲突一触即发的感觉。

  上述极端组织的规模在俄罗斯还相当有限,暴力冲突的对象到目前为止也还限于特定的社会阶层和地域,但是政治极端组织的活跃、尤其是在年轻人群体 中的发展,已成为俄罗斯政府无法回避的问题。2007年的《反极端主义法》让政府在应对这些组织时多了法律武器,但是应对产生极端主义的社会土壤仅仅通过 立法和执法是不够的。要知道“国民布尔什维克党”那几位正在大狱里的青年成员恰恰因自己的牢狱经历赢得了独特的政治资本,几年之后出狱时可能“还是一条好 汉”。

Saturday, May 16, 2009

“你们不是选择俄罗斯,就是选择欧盟!”

《纵横周刊》2009年5月11日

欧盟和俄罗斯之间微妙的关系上周又有一个新进展:5月7日欧盟和白俄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六国正式签署“东方伙伴 ”协议。建立这样的伙伴关系最初由波兰和瑞典于2008年提出动议。根据目前达成的协议,该计划主要目的是促进这六个国家与欧盟之间的政治经济融合,中长期将计划建立六国和欧盟之间的自由贸易区。此外,从现在到2013年欧盟将向这些位于前苏联版图中西部、西南部的6国提供价值6亿欧元的经济援助、技术援助和安全支持,后者给出的则是民主化、推进法治和人权改革的承诺。

  俄罗斯对此公开表示担忧,虽然欧盟方面否认这个计划意味着给这些国家加入欧盟的承诺 (但是不排斥中长期的可能性),更不想与俄罗斯争抢势力范围,但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还是批评欧盟这样的做法是要迫使前苏联国家站队:“你们不是选择俄罗斯,就是选择欧盟!”

  从协议签署过程来看,欧盟国家内部对于这些东部伙伴的态度颇有分歧:最初协议草案中的免签证制度被改写成“签证自由化”的长期目标,而且不再是确定的承诺。因为生怕引起欧盟成员国资格承诺这样的误解,“欧洲国家”的称谓也没有加在这六个国家头上,而是以“东欧伙伴”的称谓代替——尽管这些国家从来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东欧”。欧盟大国中仅德国总理出席了布拉格签署协议的会议,英法意的最高领导人都没有到场:欧盟内部东欧和南欧所代表的所谓“新欧洲”国家对于就在自己身边的这些 “东方伙伴”的热情要高于“老欧洲”。

  欧盟在中长期对于东方伙伴们的影响固然有助于这个地区的稳定,但是自身在向传统东欧地区扩张过程中出现的压力说明未来吸纳这六个国家难度更大。和传统意义上的东欧国家相比,这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更低,政治发展程度不一致程度更高,文化上和传统欧洲的关联也更弱。其中,乌克兰和格鲁吉亚已经在敲打北约成员国的大门,白俄罗斯因为国内政体的问题却一直是欧盟批评的焦点,而亚美尼亚则和俄罗斯的关系一直不错。从最初的动议到日前协议的签署来看,老欧洲国家对于未来和这些东方伙伴在经济、政治可能的一体化过程中要付出的代价更加心有余悸。

  而俄罗斯方面也要意识到,欧盟对上述国家的援助毕竟和北约东扩性质不同,拉夫罗夫对欧盟决定的批评很难说服人。欧盟在周四的会议之后马上又和中亚五国召开关于打开能源“南部通道”的峰会——包括一直没有取得决定性进展的“纳布科”项目,而北约面对俄罗斯的强烈抗议,仍然坚持和格鲁吉亚完成了军事演习。俄罗斯确实应该多反思一下:除了武力和金元(包括能源)外交之外,俄罗斯对自己所谓势力范围内的国家还能提供怎样的吸引力?“主权民主”、爱国主义还是东正教吗?